欢迎您访问金口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天是:
标题
无障碍浏览无障碍浏览 | 长者专区
金口河区人民政府

金口河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21-09-30   信息来源: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金口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010

 

目录

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5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6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6

2.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7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8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11

1.发展机遇 11

2.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1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发展目标 17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7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7

3.生态县建设取得实效 19

三、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21

(一)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21

1.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1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22

3.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3

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24

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24

6.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5

(二)工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27

1.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27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8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30

4.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31

(三)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32

1.大力发展旅游业 33

2.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35

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业 36

4.拓展房地产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业 37

四、城乡统筹,优化空间布局 38

(一)主体功能布局 38

1.空间开发原则 38

2.生态开发区域 39

3.农业发展区域 39

4.重点开发区域 40

(二)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40

五、城乡统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41

(一)完善交通设施 41

1.干线交通 41

2.县乡路网 42

3.配套交通设施 42

(二)增强能源设施 43

(三)提升信息设施 44

(四)兴建水利设施 45

六、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46

(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47

1.提高统筹城乡管理水平 47

2.加强统筹城乡制度建设 47

(二)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48

1.城镇等级结构 48

2.城镇职能结构 48

3.城镇空间结构 49

(三)全面繁荣中心城区 50

1.目标定位 50

2.空间布局 50

3.功能定位 50

4.完善设施 51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51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低碳经济 53

(一)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53

(二)环境保护重点指标 54

1.水生态保护及其污染控制 54

2.空气质量及其污染控制 54

3.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 54

4.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55

5.生态保护区建设 55

(三)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55

(四)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 56

(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57

1.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57

2.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57

3.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58

4.设施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58

(六)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58

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58

2.建设节约型社会 59

3.大力营造新生林 59

八、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59

(一)推进城乡科技、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60

(二)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 60

1健全城乡医疗系统 61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制 61

3.提高人口素质 62

(三)推进城乡广电文体事业一体化发展 62

(四)努力完善城乡劳动社会保障体系 63

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63

2.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64

九、城乡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64

(一)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64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64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5

(二)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66

(三)进一步健全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66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构和网络 66

2建立社会救助基金 67

3.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建设 67

(四)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67

(五)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68

(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70

(七)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71

1.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71

2.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72

十、深化体制改革 73

(一)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73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 74

(三)财税体制改革 74

(四)行政体制改革 75

(五)统筹城乡改革 75

十一、充分开放合作 76

(一)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76

(二)加强区域合作 76

十二、保障措施 77

(一)加强规划引导 77

1.健全规划体系 77

2.加强规划衔接 77

(二)抓好重大项目 78

(三)加强规划管理 78

1.加强党的领导 78

2.实施目标考核 79

3.加强监督评估 79

4.依法调整规划 79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谋划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全区向更高阶段跨越的突破时期。环顾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开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对于我们认清发展环境、确立发展目标、强化发展原则、明晰发展重点,提升我区在乐山市乃至全省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指导十二五总体纲要的编制,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金口河区隶属乐山市,是全省唯一不准对外开放和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的市辖区,2个镇(永和、金河)、2个乡(吉星、永胜)、2个民族乡(和平彝族、共安彝族),幅员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金口河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先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地震灾害等重大事件。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使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实现GDP 19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15.6 %,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3.2 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50万元,年均增长26.1 %。人均GDP实现37000元,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4162元。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 80 14.7 ,一产业占GDP比重较2005年下降3.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2.4  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十一五期间,农业投入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特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红豆杉、乌天麻、银杏茶等特色农业种植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点。生猪、家禽等标准化养殖发展壮大,特种养殖初步形成。林业、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与本区资源优势相匹配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五大产业:水电、冶炼、化工、采矿和棉纺产业,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了两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业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金口河的人均GDP约为3.7万元,按6.8的汇率折算,约为为5441美元,已属于中收入水平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5 %,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左右,全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呈加快发展趋势。

2.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部门乡镇预算,成立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预算财政评审制度。搭建融资平台,实施企业担保,推进生产建设融资。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行五心合一政务服务运转模式,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目前,全区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共计10234公顷。创建县级生态村4个。常年管护森林 4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和配套荒山造林11.4万亩。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0%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个;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8.8%。顺利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省政府下达的2户挂牌企业污染限期治理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718.1吨、GDP综合能耗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5%。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建成户用沼气池0.1万口。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垃圾处理场建设,全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元,年均分别增长11.4%9.7 %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83”民生工程惠民资金持续投入,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五大保险累计支付保险费用5862万元, 启动三房、危房改造等建设工作,完成40套廉租住房建设,发放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140/年。

——科教文卫全面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均衡推进,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9%,巩固率分别达到99.8%98.9%。医疗卫生改革推进,2010年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19万人,参合率90.5%。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实施了区人民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乡镇卫生院、计生站和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巩固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9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厂地团结更加巩固,为建设文明、和谐金口河奠定了基础。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

实际

2010

目标

2010

实际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19

 

 

人均生产总值(元)

 

3700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0.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0.0225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城镇化率(%

 

45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4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070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全区总人口(万人)

 

 

 

 

非农就业比重(%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人)

 

 

 

 

森林覆盖率(%

 

50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其中:

  化学需氧(COD)(万吨)

  氨氮量(万吨)

  二氧化硫量(SO2)(万吨)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是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

——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机遇。随着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我区以电、冶、化工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将进一步拓展,并面临着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我区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国家正在加快制定新的十年西部开发规划和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今后10年,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更加关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建设发展。后十年西部大开发将为金口河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有利于我区以高载能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以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代表的绿色经济。

——全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省可能争取到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拓展到全域,这将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而成都已积累的诸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金口河可以充分学习、因地制宜,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我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全面加快交通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运输方式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这为我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提供了良好机遇。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加速我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是产业层次较低。我区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增长,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高载能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组织结构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其次,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虽然我区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境内的对外通道仅有两条省道,还没有高速公路;仅有一条铁路过境,但成昆铁路的运力已经接近饱和,对于金口河的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制约明显。境内公路等级低。此外,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的调节能力较弱。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工业园区建设滞后,建设标准较低,离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差距较大,特别是专业园区建设不足。不少工业企业主要依托矿产资源的天然分布而分散建立,整体空间布局零散。此外,城区布局不尽合理。明确科学的功能分区还未形成,不利于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区的建筑密度较大,道路狭窄,缺乏绿化拓展的空间,目前绿化覆盖率仅为5%,与生态县建设要求的差距较大。

——发展起点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了发展的起点。这对于欠发达区县,无疑增加了发展的难度。必须将加快发展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对我区创新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仍然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存在总量不足、水平不高和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的问题。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扶贫攻坚还需深入推进。

——环境承载力有限。由于地处大渡河河谷,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较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矿产开采点的分散性造成环境污染的分散性,减少排放和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农田和水源受污染的问题也亟需重视。

——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区域竞争已呈现加剧的局面,对市场和要素争夺更加激烈。金口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较弱、物流成本高,在区域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

——人力资源不足。面对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创新发展和低碳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力资源短缺。偏离大城市的不利条件,对于吸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都存在一定难度。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富裕、生态、文明、健康、和谐的金口河,坚持特色增长点、旅游新兴地、精品小山城的战略定位和强工业、兴旅游、调结构、促跨越的战略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努力拓展新空间、寻求新路径、增强新动力;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创新发展和低碳发展原则,以三化联动为动力,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着力深度延伸产业链和多元化发展,加快金口河经济从以高载能产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经济转型,推动金口河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发展中促转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以能源、冶炼、化工、纺织、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把金口河建设成为川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以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转变中促发展,推进我区经济低碳化、生态化、数字化发展,把金口河建设成为乐山西大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大渡河下游的绿色明珠。坚持协调发展和和谐发展原则,以城乡统筹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明确如下五条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抓住重大机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注重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促进产业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低碳发展。坚持低碳和循环的理念,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坚持和谐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改善民生,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持续、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把我区建成为大渡河下游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精品小山城,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更加优化,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扩大。十二五期间,GDP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按照现价,2015GDP将实现翻番,达到50亿元。人均GDP将达到9.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075亿元提高到2.67亿元。

——产业结构升级。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工业支撑稳步提升,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演变为4 80 16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为204040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7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540   元。收入差距缩小,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 4 :1。就业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就业人员达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强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5年,全区教育发展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    90%,学前一年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学率达85%,全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医疗卫生体系更健全。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城镇居民医疗参保率达90%,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0%。民族医药事业得到发展,努力创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文化体育事业更繁荣。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多用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群众文娱活动经常开展。城乡广播电视普及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初步形成便利安全的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活动发展迅速,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体育强县。

3.生态县建设取得实效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加大,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节能减排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降到4.4千克/万元GDP,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降至3.4千克/万元GDP,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提高到9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95%,均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得到强化,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提高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均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环境持续改善。城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善,打造成山川秀美的生态小山城。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建立起饮用水、食物和环境空气等安全保障体系,绝大多数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形成以江河道路绿廊、农田防护林带为绿色网络基底,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山地林木为绿色斑块的绿色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57.8%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9.2

50

15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

1.4

5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5.5

38.6

15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7

10

22.4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5580

93000

15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75

2.67

1996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10

70

4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8

40

1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

5.5

16

预期性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0.55

3

30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5

累计-20

-4.36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6.5

累计-25

-5.59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顷

0.33

0.33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50

57.8

1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化学需氧量

万吨

0.0535

0.0497

-7

约束性

二氧化硫

0.14

0.1218

-13

约束性

对外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5年累计

亿美元

-

-

-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0225

0.05

10

预期性

其中:出口额

亿美元

0.0225

0.05

10

预期性

 人民生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79

82

0.6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万人

0.5

0.58

5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81

90

10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4.75

4.98

0.046

约束性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0.05

0.06

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3

-

预期性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4400

26600

11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4070

6540

10

导向性

城镇化率

%

45

50

1

导向性

三、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一)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1.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金口河区农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中地产田改造,努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种、养、加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及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以稳定粮油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的品种;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开发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红豆杉、乌天麻、珍稀食用菌、茶叶、生猪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有机生态农产品品牌,构建稳定、长效的农业增长机制。

以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优化发展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乌天麻、川牛膝、珍稀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构建与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高效安全贮藏能力建设,开发深加工工艺技术,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品牌整合,推进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乌天麻基地2万平方米、川牛膝1.7万亩,新增食用菌种植1650万袋。

——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做大做强生猪养殖产业,扶持民生、三友等生猪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有计划地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肉猪生产,不断提高养殖业发展水平。利用金口河区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野猪、野鸡和大鲵人工繁殖等特种养殖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争取把金口河区建设成为乐山市最大的特种养殖基地。力争2015年达到年出栏野猪年1万头,野鸡10万只规模,大鲵  万尾。

——大力发展林业。十二五期间,立足山区自然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继续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完成森林防火治理项目、营林工程项目、石漠化监测治理项目建设,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促进林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1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3万亩,改造低效林2万亩,创造碳汇或二氧化碳减排指标,推进我区低碳化作出贡献。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促进林权流转,鼓励林业大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科技兴林,着重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提高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到2015年营造工业硅原料林10万亩;大力发展红豆杉、核桃和茶叶等特色林产品,力争在2015年种植红豆杉2万亩、核桃1万亩和茶叶1万亩。

3.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主线,坚持种、养结合种、养、加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养殖业牲畜排泄物发展有机生物肥料,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零排放。大力发展有机饲料,对病虫害实施生物防治,施用生物肥料,打造有机农业品牌,发展有机猪肉、有机牛羊肉、有机水果、有机鸡等,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重点抓住农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重要环节,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及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实施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改良。保护水资源,加快灌渠治理和节水改造,加强对农村水库、塘堰的维修管理,保证蓄水面积,提高我区农业水利水平。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围绕产业化规模种植,有重点地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提高优势主导农业装备水平。

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农技服务机构,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业新机具,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功能的科技实验场、示范园、实验培训基地。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改善服务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为有效推进我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委员会、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等,探索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搭建起土地快速流转的服务平台。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延伸农业信息服务链。加强乡镇、村、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信息基础建设,建立信息网络,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加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改造升级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强化物流设施,提高集散功能。

6.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大区财政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增加贷款投放。政府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调,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能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

 

专栏1  农业重点项目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新修通村公路216公里,硬化81公里,新修通组公路150公里,硬化80公里。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7500亩,建供水工程108处,解决0.9万人饮水安全。整治引水渠203公里,水源工程15处,修建水池55口,治理小流域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

——实施全区农村电网完善工程项目。

——实施1万亩石漠化监测治理项目、林业科技推广站和林业工作站建设项目、林业科研推广项目。

——实施牛、羊品种改良项目、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养殖基地1万平方米,仿生态繁殖基地2个。

——0.5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项目。

——5万亩工业原料林建设项目、1万亩核桃林建设项目。

——0.3万亩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项目。

——祥光公司新建1.2万亩红豆杉种植基地、森宝公司5乌天麻基地和培育发展0.5万亩牛膝基地项目。

——珍稀食用菌500万袋建设项目。

——新建年加工400吨老鹰茶加工厂项目。

—— 特种养殖项目:1万头野猪养殖项目、10万只野鸡养殖项目以及大鲵养殖项目。

——

 

 

(二)工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1.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导向,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引进骨干企业为切入点,依托资源转化抓工业,依托农业产业化抓工业,依托区位优势抓工业。继续实施工业强区的战略方针。

立足我区特色矿产资源、农林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先进的高载能产业体系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水电、矿产资源开采、冶炼、化工、纺织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红豆杉、乌天麻、银杏茶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业,作为生物医药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水电资源优势,努力延长电-冶产业链,主动积极承接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高载能产业。充分利用白云石、磷、硅、石灰石等矿石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延伸矿产品开采-加工-深加工产业链,主动承接环境友好型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动体制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通过引进大企业,培育专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成长为新的产业增长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大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和又快又好的转化。

——大力发展水电产业。依托国电公司加快境内大渡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2010年启动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力争2014年首台机组发电,2015年建成投产,新增装机106KW。加快枕头坝二级、沙坪一级电站前期工作,力争2014年动工,形成51KW在建装机。将金口河建设成为乐山水电能源基地。

——优化发展冶炼产业。切实推动现有铁合金、工业硅冶炼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支持企业节能减排,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大力推进冶炼产业的重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四川金洋集团物理法提炼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工业硅、铁合金、金属钙等产业,形成铁合金30万吨、工业硅5万吨、太阳能级硅0.5万吨、金属钙0.5万吨生产能力,将金口河建设成为川西南重要的冶金建材原材料基地,形成有特色的先进的高载能产业体系。

——集约发展化工产业。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发展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依托金光公司,发展壮大黄磷、五钠生产线建设,完成2×12500KVA黄磷生产线技改项目,加强下游产品开发,形成黄磷生产能力2万吨、五钠5万吨,食品级磷酸1万吨。依托通宇、嘉泰公司技改扩建,形成年生产饲料级磷酸氢钙10万吨的生产能力。启动嘉泰公司食品级磷酸氢钙项目建设,形成食品级磷酸氢钙1万吨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采矿业。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区矿石资源。坚持抓大限小的方针,发挥现有骨干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采矿业的产业重组,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支持一批大项目的实施。加快商舟公司、大园宝公司和乙源公司磷矿勘探及磷矿洗选工程建设进度,形成磷原矿开采70万吨、精矿35万吨的生产能力。积极培育硅石、石灰石等矿产开采企业,发展壮大矿石采掘加工业。

——加快发展纺织业。努力延伸纱--服装纺织产业链,支持金源公司技改扩能,积极主动承接东部纺织业产业转移,引进织布和服装生产企业,加快金口河纺织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区特色生物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重点发展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及其精深加工产品以及牛膝、乌天麻等道地中药材加工和成药制造业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生物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努力培养新兴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遵循合理规划、相对集中的原则,加速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对产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采取一区两园的模式,即三角石工业园及解放工业园。突出工业园特色,错位发展,强化不同产业聚集区的专业功能,合理布局龙头企业,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完善园区要素建设,有针对性地建设专门设施,提供专门服务,满足特定产业的需要,如园区集中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统一治理企业终端污染,降低企业治污成本,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效率,为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聚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完善工业集中区土地征收和整理,为招商引资提供条件。逐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计划建设入园大桥两座,拓宽、硬化入园道路,完善园区内道路。建设解放110KV、金口墩110KV变电站及工业园区水厂和污水处理厂。

4.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利用我区资源优势,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扩大社会协作为基本取向,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一区两园一园一主业的基本要求,全面规划和实施园区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改制重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定向招商等,促进我区相关产业的区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形成先进高载能产业、纺织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地区产业竞争能力。

 

专栏2  工业重点项目

——大渡河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水电站建设项目,新增装机106KW

——大渡河枕头坝二级、沙坪一级电站项目,力争2014年动工,形成51KW在建装机;

——新建22KV变电站项目以及解放110KV、金口墩110KV变电站;

—— 铁合金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淘汰5台落后的铁合金冶炼炉,新建铁合金冶炼炉4×12500KVA

——汇源硅业2×12500KVA、金河硅业1×10000KVA工业硅技改项目5000吨太阳能级硅生产线建设项目;

——金光公司300/年六氟化硫生产线项目;

——双安钙业金属钙二期技改工程建设项目,形成年产金属钙5000吨的生产能力;

——通宇、嘉泰公司技改扩建项目,形成年生产饲料级磷酸氢钙10万吨的生产能力;

——嘉泰公司1万吨食品级磷酸氢钙建设项目;

——金源纺织10万锭棉纺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形成10万锭的生产规模。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启动200台织布厂建设项目;

——商舟公司、大园宝公司和乙源公司磷矿开采及磷矿洗选工程建设项目,形成磷原矿开采70万吨、精矿35万吨的生产能力;

——祥光公司扩建年加工4万公斤紫杉醇浸膏生产线项目和森宝公司新建年加工200吨乌天麻加工厂项目。

(三)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坚持重点突出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注重集聚突破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我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1.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把我区建成全省重要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科考探险、红色怀旧及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游、风情游、休闲游、科考探险游及红色怀旧游全面发展的旅游业新格局。

——做好高水平的旅游规划。高起点做好我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快旅游交通、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开发旅游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做响金口河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品牌,加强对金口河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提高金口河旅游资源知名度,对人文及自然景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包装,形成有特色、有吸引力的金口河旅游文化。着力打造“4211”特色旅游新兴地,即:4园(着力打造大峡谷景区公园、大瓦山湿地公园、三岔河森林公园和滨河路带状公园),2特色(特色农业生态游和彝家山寨风景民俗风情游),1馆(铁道兵博物馆),1基地(影视基地)。

——完善旅游线路。2010年开工建设永(胜)蓑(衣岭)路;2014年开工建设金(口河)洪(雅)公路,形成金口河城区大瓦山湿地公园洪雅瓦屋山旅游线路。2012年开工建设小河村至三岔河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形成金口河城区大峡谷地质公园三岔河森林公园旅游线路。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自然生态遗产保护,深度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跨地域、跨行业和跨景区的合作,丰富旅游产品线,注重旅游产品创新,与省内邻近著名景区景点结合规划新的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大的旅游环线。加大旅游品牌推广力度,积极与省内外著名旅行社合作,努力开拓省外和境外客源市场。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效应,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搞好大渡河奇石根雕、彝族服饰、名贵中药材、永胜腊肉、花椒等旅游商品的开发,促进产业联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相关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氛围。

 

专栏3  旅游业重点项目

——旅游线路建设项目:永(胜)蓑(衣岭)公路、金(口河)洪(雅)公路以及小河村至三岔河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三岔河森林公园景区和大瓦山湿地公园景区建设项目。

——旅游景点建设项目:铁道兵博物馆、枕头坝库区水上公园、三岔河森林公园民族风俗村庄、五池水上公园以及金河部队战备仓库、大瓦山探险、五池湿地科考等景点建设项目。

——景区宾馆建设项目:大沙坝旅游宾馆、五池避暑休闲山庄和三岔河森林公园避暑休闲山庄建设项目。

2.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大力推进城区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商业网点的建设,构建由标准化农家店、配送中心、销售网点、商品批发市场等组成的覆盖乡镇的多种交易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楼宇经济,超市、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会展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合理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城市特色商贸街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完善、方便快捷的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服务。

 

专栏4  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

——2000M2以上购物中心建设项目;

——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业

三化联动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使我区现代服务业落后的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拓展金融保险业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企业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完善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农业发展。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全力推进农业综合保险。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推行联保贷款机制,做强国有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引进业主组建担保公司,探索产业投资基金,多种途径破解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

——大力推进信息中介业。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市场调查、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购并重组、上市等投资与管理咨询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规范发展广告业,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

4.拓展房地产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业

以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商贸、房地产、餐饮、娱乐、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比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建设,大力发展小户大区的居住模式,实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降低住房负担的统一。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挖掘我区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菜品,积极开发名优小吃,鼓励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认知度广的餐饮龙头企业。

——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城乡统筹,优化空间布局

(一)主体功能布局

1.空间开发原则

空间开发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要素集中发展原则。积极推进人口向城区和中心集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区、社区集中。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通过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依托优势,集约开发,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城区、中心集镇、乡镇场镇和新村的发展和布局。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按照空间单元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据此可以将区域划分为生态开发区、农业发展区和重点开发区三大主体功能区。

2.生态开发区域

具有极高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区域,主要包括水源地、湿地、古池塘、水库水面、河流沿岸、河流绿洲、山地、原生态森林、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我区以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八叶林自然保护区、五池湿地公园规范化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建立1-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开发区在限制开发的前提下优先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林业和特色种植业。

按照生态开发区开发管制原则,不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原有的工业要逐步退出引向工业园区。

3.农业发展区域

主要功能为稳定粮油生产,突出科技示范,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导向是建设一批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养植基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果、蔬、禽、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加快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管制原则是以绿色生态发展为理念,按照品牌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打造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订单农业。

4.重点开发区域

主要是城区、工业园区、物流港口等区域,功能主要为集聚人口、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发展导向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致力于打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繁荣的精品小山城,最终形成创业安居与文化休闲产业区、商贸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酒店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开发管制原则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已定功能来进行人口、产业、市政建设。

(二)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布局和合理有效的空间开发秩序,从整体上优化金口河空间布局,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建成一城二园三区一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城:以城区为中心,打造滨江休闲城市精品小山城

二园 三角石工业园及解放工业园

三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   林产业发展区、   矿产经济区。

一带:大渡河沿江经济带。以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大渡河水电梯级开发和沿江布局的两个工业园区为重点,发展水电、冶金、化工、纺织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为主的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以城区服务业作支撑,以金口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枕头坝库区水上公园铁道兵博物馆为主要景点景区的旅游业。

五、城乡统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空间拓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以改善金口河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核心,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一)完善交通设施

立足区域内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国、省干线公路相匹配,与园区产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道路网络水平,提高现有道路技术等级及路面标准,加强道路通行通力。形成以县际公路、通乡通村公路为依托,运输站点等为补充,优化路网结构。

1.干线交通

加快推进出入县境主干线交通线路的升级,扩大对外通道,提升金口河路网与国省干线公路的联网水平。加快乐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完成境内18公里建设。做好省道306线金乌公路大石板至白熊沟桥段道路改建。完成乐汉高速公路、成昆铁路连接线建设,形成快捷通道。

2.县乡路网

全面完成区内公里主干道的加宽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快农村公路联网路和断头路建设,完成峨富路峨边交界处至吉星乡政府公路、金口墩至桅杆村公路、大坪村经歇气台至蓑衣岭公路改建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打通内出、出乡、出村连接线。到2015年建立完善快捷的金口河农村公路网络。

3.配套交通设施

逐步完成解放集中区、观音寺、桠溪三处跨河大桥的建设,彻底解决制约我区交通发展的瓶颈。此外,提升金口河火车货运站吞吐能力,新建年吞吐30万吨货运站。

 

专栏5 交通重点项目

——乐汉高速金口河境内18公里建设项目;

——省道306线金乌公路大石板至白熊沟桥段道路改建项目

——乐汉高速公路、成昆铁路连接线建设项目

——峨富路峨边交界处至吉星乡政府公路建设项目;

——金口墩至桅杆村公路建设项目;

——大坪村经歇气台至蓑衣岭公路改建工程项目

——解放集中区、观音寺、桠溪三处大渡河大桥的建设项目;

——新建年吞吐30万吨金口河火车货运站项目。

 

(二)增强能源设施

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主网输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建立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以农网、城网建设与改造为重点,完善供电网络。加快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新建变电站3座(共安220 KV变电站一座、金口墩110 KV变电站二座)、输电线路四条(解放金口墩110KV输电线路6Km、解放依乌110KV输电线路13Km、棕坪溪三角石110KV输电线路14 Km、三角石峨边110KV输电线10Km),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力输送和下载接口。加强与区外供电企业的衔接和沟通,搞好电力调度平衡,满足全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需求。

 

专栏6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新建共安220 KV变电站一座;

——新建金口墩110 KV变电站二座

——解放金口墩110KV输电线路6Km

——解放依乌110KV输电线路13Km

——棕坪溪三角石110KV输电线路14 Km

——三角石峨边110KV输电线10Km

 

(三)提升信息设施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为重点,加强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全城乡的现代宽带网,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区、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为节点,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覆盖全区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光纤接入网。发展和完善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向宽带、智能、开放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网络发展。提升和丰富广播电视功能,完善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区城乡的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积极推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城乡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加强对政府、行业、企业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各种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

 

专栏7 信息设施重点项目

——覆盖全区城乡的现代宽带网建设项目

——有线数字电视改造工程项目

——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项目

 

(四)兴建水利设施

从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产业四大体系。配合流域防洪工程,完善防洪设施,推进防洪堤建设,推进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抗洪防洪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域水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各镇发展实际,综合协调供水系统布局,以完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设施为重点,增加安全水源保证,满足城市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根据各镇地形、水体环境容量、排水设施的规模效应,合理确定排污系统布局、污水处理厂位置及规模,城区实行雨污分流,建制镇采用截留式雨污合流制或雨污分流制,一般乡镇及农村采用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灌溉。以巩固现有水利设施为重点,加快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全面构建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相配套的农业水利体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抗旱能力。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万亩。

 

专栏8  水利重点项目

——流域防洪工程建设项目

——完善城乡供水系统项目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六、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三化互动的要求,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在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全区人口达到    万,城镇化率提高到45%

(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1.提高统筹城乡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按照主体功能分区的要求,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等城乡规划的相互衔接,实现规划由城镇到乡村的全覆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城区、城镇和村落布局。按照逐步均等、功能同步的原则,统筹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生态、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2.加强统筹城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人口、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的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程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区、卫星城镇的有序转移。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促进工作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二)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坚持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一城二镇四乡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构筑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网络,逐步形成较高的中心城镇集聚度和小城镇发展的协调度,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城镇等级结构

根据金口河区城镇现状和发展趋势,把全区城镇划分为两个等级:

一级区域中心城市:即城区逻回,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万人。

二级乡镇:即服务于本辖区范围的乡镇,包括永和镇、金河镇等,每个中心镇规模0.5万人。

2.城镇职能结构

按照城镇承担的经济职能,可以把区域城镇划分为四大类。

综合型:主要为城区逻回。逻回是综合型城市,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等服务业,以旅游为中心,建设精品小山城。

工业型:包括金河镇、永和镇、和平彝族乡,以水电、冶炼和化工为主。

农业型:包括共安彝族乡、吉星乡,重点以畜牧养殖、蔬菜、中药材种植为主。

旅游型:即永胜乡,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发展旅游、商贸外,适度发展旅游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无污染的旅游配套工业。

3.城镇空间结构

金口河城镇空间发展应点轴拓展战略,以沿河、沿路为突破口,促进人口、经济向区域节点和轴线集聚,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发展模式,构筑一河两岸,一心三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以逻回城区为中心,加快中心城区开发,构成区域城镇空间体系的核心,是辐射全区的核心增长极,要着力提升城市辐射功能,迅速形成计划效应,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片:即张村沟片区、红华公司生活片区、永和镇片区等三个中心城镇集群,构成区域城镇空间开发的二级增长点,促进族群内部节点城镇集聚发展,使其成为中心城区辐射两翼乡镇发展的重要推动源。

(三)全面繁荣中心城区

1.目标定位

立足滨河城市特色,高起点规划城区、高水平建设城区、高效益经营城区、高质量管理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达到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   万。

2.空间布局

根据金口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趋势,从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人口要素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坚持新区开发与改造并重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构筑一城、三片的城市空间布局。

一城:即金口河城区;

三片:即张村沟片区、红华公司生活片区、永和镇片区;

3.功能定位

按照城区组团化发展的原则,明确各组团的功能定位。

城区:是金口河城市的核心区域,以行政办公、金融商业、现代服务、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性组团,是金口河未来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区。

永和片区:以工业和居住为主的组团,发展以冶炼为主的产业。

红华公司生活片区:发展以商业、居住为主的综合性组团。

张村沟片区:是金口河城乡统筹重点试验区,以商业、居住、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组团。

4.完善设施

要增强中心城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必须要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要顺应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搭建围绕城市三个片区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系统。合理布置城市道路网,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集中行政办公地点,提升行政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和市场体系,打造布局合理、形态多样、运作高效的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兴建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住宅小区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全面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结合起来,依托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民风正、邻里和、村容美、村规明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到2015年,全面完成  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农民集中度提高到  %

要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综合经济发展潜力、灾害预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村居住点进行搬迁、合并、限制、适当集聚等,优化村庄布局,合理布局居住空间。要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推进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村庄空间格局。要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推进三个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中心村的辐射优势和集聚效应,带动周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

要按照资源有偿、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合,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根据村庄的区位、规模等条件,采取土地整理、就带改造、合村并点、整体搬迁等办法对村庄进行整合。选择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充足、建设限制条件少、对周边农户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村庄作为整合保留的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对于地处偏远不适宜较大规模集中的农村地区,要加强道路、水利、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以两建三化四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房配套建设,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十几户、几十户为的小集中为模式,引导农户适度集中,降低偏远山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低碳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佳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生态金口河的建设力度。

(一)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2015年,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空气、地表水和声学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明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得到保障;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经过努力,将金口河区逐步建设成为:

——污染全面控制的清洁社会;

——资源合理利用的节约社会;

——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社会;

——经济环境双赢的和谐社会。

(二)环境保护重点指标

1.水生态保护及其污染控制

——100%以上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

——大渡河出境断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类;

——城区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0%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削减5%

2.空气质量及其污染控制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10天,乡镇空气质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3.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

——城区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

4.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乡镇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20%

5.生态保护区建设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25%

——主导生态功能得到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5%

(三)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金口河区的生态开发区建设规划编制。以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八叶林自然保护区、五池湿地公园规范化建设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建立1-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生态金口河的创建,推动大峡谷、大瓦山生态旅游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渡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着力推进枕头坝水库库周区域环境保护工程、矿山及水电开发区迹地生态恢复工程等。

 

专栏9  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共规划项目5个,总投资2亿元。其中生态保护工程3个,投资1亿元;以矿山及水电开发区迹地生态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恢复工程规划项目2个,投资1亿元。

 

(四)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

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监测和达标排放认证管理,推进工业污染源监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完善县境内大渡河干流排污口档案,严密监测排污口,规范排污口设置,确保大渡河水质安全。

对我区工业点源污染,全面实施整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废水污染治理以化工企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达标排放为重点,固废以资源化综合利用为重点。

依靠技术进步,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对污染排放物和废弃物(包括生活污水和垃圾)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努力实现零排放。

 

专栏10  工业污染治理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规划工业污染整治项目8个,其中大气污染治理项目5(金光化工黄磷尾气治理、金洋康宁硅业烟尘治理、汇源硅业烟尘治理、鑫河、铁人、川辉烟尘治理),水污染治理项目2个(金光化工、商舟洗选厂废水治理),固废综合治理项目1个(冶炼废渣综合利用项目),配套完成解放工业集中区和三角石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总投资1.3亿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 结合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肥料流失, 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2.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 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 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 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 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3.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 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 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 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 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

采用生物肥加工先进技术对牲畜排泄物进行定向资源化处理,把牲畜排泄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专用生物肥料。

4.设施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以大渡河小流域综合整治以及五池天然湖泊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开展重点小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沼气化进程,加大规模化养殖和网箱养鱼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综合整治。

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统筹考虑城乡燃料结构, 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推进分布式能源试点。

全面推进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秸秆固体燃料、秸秆发电、城市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和大中型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万口。

2.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优化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能耗水平。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利用项目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强各行各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零排放。

各行业各部门都要建立鼓励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安排。大力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鼓励低碳生活。

3.大力营造新生林

通过改造低效林、退耕还林以及绿化工程,大力营造新生林,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气体的吸收,创造碳汇收益。

八、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化状况;坚持民生优先,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一)推进城乡科技、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鼓励工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搭建产学研平台,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养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努力改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环境。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节能、节水、降耗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新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推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均衡,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普及学前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增加软件投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2015年,形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

规划期内,要加快金口河区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健全城乡医疗系统

2015年,全区城镇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占有数,将居国内区县较高水平;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同等区县中较低水平;报告发病率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达到国内区县先进水平。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部达到国家提出的一无三配套的目标;全区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制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提高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2015年,全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制。包括:建立全区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网络和报告流程,并组建应急小分队,一旦发生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则马上赶赴现场进行指导和解救工作;建立规范的120急救中心,成立应急救治专家队伍,对化学武器伤害、煤气中毒等特殊事件处理制定了相关工作预案。

3.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三)推进城乡广电文体事业一体化发展

繁荣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切实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挖掘和保护我区文化资源,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努力推出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舞台、美术、图书等艺术精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网络。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及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基层文化站。加强新闻出版、文物和档案事业发展。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面实现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加强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加大体育事业投入,搞好体育设施建设。

(四)努力完善城乡劳动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切实解决好困难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各项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促进城乡一体化管理。

2)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密切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等制度。鼓励支持发展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3)提供住房保障。坚持公平共享、解困扶弱、扩面提质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和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为重点,加快改造城乡和工矿区、林区危旧房屋改造,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规范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保持商品房价格基本稳定,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

2.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九、城乡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把我区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管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巩固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成果,努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进一步抓紧制度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性法规。重点要在县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内,加快制定应对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切实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保障每个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要进一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继续发扬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抓好三优一学,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建设一个公平公开、诚信守法、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创业的一方沃土。重点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严格实行公开的、规范的招投标制,努力消除各种政策歧视,特别是对农民工和民营经济的岐视,坚持对不同市场主体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二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一切欺诈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三)进一步健全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在全区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构和网络

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建立健全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机构,完善弱势群体救助网络,以便及时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医疗救助。

2建立社会救助基金

为切实解决城乡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立金口河区弱势群体救助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及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

3.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建设

    尽快建立社会救助法制体系,使救助工作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四)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抓住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破除体制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释放潜在的就业需求。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改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积极主动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限扩大产业就业容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坚决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五)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根据全区农村目前贫困现状,认真落实《凉山彝区综合扶贫规划》项目,抓好集中成片连线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将全区划分为三个片区,即中高山贫困片区,主要贫困因素是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贫困片区,主要贫困原因是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自我发展能力弱,涉及2个彝族乡;低山贫困片区,主要贫困原因是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涉及1个乡镇,5个村。

针对以上贫困地区具体情况,结合金口河区自身条件,扶贫措施分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发展林、茶、药、畜、菌、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实行集中成片连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详见专栏9)。

2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路、水、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详见专栏10

3、完善公共服务

满足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详见专栏10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集中成片连线开发,解决农村贫困户2490户、贫困人口9960人扶贫解困,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9

2011—2015年集中成片连线开发产业发展规划表

                                        单位:亩、头

 

 

 

红豆杉种植基地

优质茶园种植基地

乌天麻种植基地

优质核桃种植基地

优质肉牛养殖基地

中高山贫困片区

8000

3000

10000

4000

3800

少数民族贫困片区

 

3500

10000

3400

4200

低山贫困片区

 

1500

 

600

 

合计

8000

8000

20000

8000

8000

 

 

 

 

 

 

专栏10

2011—2015年集成片连续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及社会事业规划表                   

内容

 

 

 

 

 

布局

乡村公路(公里)

便 民

连户路(公里)

农村安全饮水(人)

农村民居建设(户)

村级医疗卫生室(个)

村级活动室(个)

合计

新修

硬化

贫困户住房改造

新建民居

中高山贫困片区

116

50

66

180

2500

1300

1140

9

9

少数民族贫困片区

103

33

70

120

1800

500

550

4

4

低山贫困片区

31

7

24

40

2000

200

160

1

1

合计

250

90

160

340

6300

2000

1850

14

14

(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八点:一要健全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社会管理机制,二要发挥政法机关的整体效能,三要发挥综治工作整合基层的优势,四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五要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六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七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八要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七)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灾害严峻形势的题中之义。

1.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1)进一步提升灾害预警预报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提高对灾害规律的认识水平,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民政、水利、气象、农业、国土等部门合作,提高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度。

  (2)进一步提升应急救助协调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建设,尽快建立责任明确、分工负责、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切实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物资落实、联系畅通,确保紧急援助和紧急救助快捷、高效。

  (3)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存储能力。要加强物资储备库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加工,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充实物资品种。建立社会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健全救灾物资保障和供应工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类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调运到位。

  (4)进一步提升救灾紧急救援能力。要整合救灾资源,加强各种救助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以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军队、武警、公安消防、专业救援人员等为骨干,以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防灾减灾救援队伍,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2.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各项应对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

  (2)密切部门配合。各部门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统筹分析各类灾害发生的情况和特点,统筹做好灾害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的防范应对工作;要有效整合各地、各部门、各领域的资源,进一步增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以及社会组织的整体合力;要综合运用各种减灾措施和法律、行政、市场、金融、保险等手段,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

  (3)强化工作职责。成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构,积极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制、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层层分解,明确任务,强化职责。

十、深化体制改革

(一)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性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全面反映环境使用、环境损害和污染物处置的环境价格体系,完善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步伐。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推进中介机构体制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分离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明晰权责。努力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逐步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股权债权融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业务,推广BOT等项目融资新模式,扩大融资渠道。组建城乡建设投资公司、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公司,搭建撬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平台,拓宽统筹城乡发展的融资渠道。继续推动金融改革,规范发展商业保险,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符合农村特色和三农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财税体制改革

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为着力点,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加大对民生和三农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抓住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契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逐步建立县级财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四)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推进大部门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开展区域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扩权强镇,扩大区域重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强村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区域重点镇加快发展。建立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居民依法自治的有效连接机制。

(五)统筹城乡改革

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机遇,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户籍制度改革。

十一、充分开放合作

(一)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坚持低碳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BT等新型融资方式吸收区外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股市、债市)融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定向引进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高载能产业,重点引进四高项目;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节招商、以会招商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的工作体系。到2015年,招商引资规模累计达到    亿元以上。

(二)加强区域合作

依托成渝经济区,主动与成都、重庆、乐山及周边省市的规划衔接、产业承接、设施连接和政策对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快速通道建设为先导,提高承载能力,承接成渝经济区辐射带动。以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内城市在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金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友好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再缔结3-5个友好城市。

十二、保障措施

实现我区十二五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狠抓落实。

(一)加强规划引导

1.健全规划体系

围绕实现打造滨河宜居城市,建设四川经济强县总体目标、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区域,抓紧编制重点区域规划。县级有关部门要抓紧完成本部门、本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加强规划衔接

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省、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县内各专项规划之间、同级区域规划之间、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协调统一。

(二)抓好重大项目

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项目,加强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一般竞争性项目,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下,由企业主体投资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和财政、审计监督。坚持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三)加强规划管理

1.加强党的领导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金口河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实施目标考核

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突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等考核指标,并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

3.加强监督评估

本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县级有关职能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规划实施中期,县政府组织力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4.依法调整规划

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县人大决定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33)2711146 传真:(0833)2711165 旅游咨询电话:2711985
网站标识码:5111130003 蜀ICP备07001422号
党政机关标识 政府网站找错
川公网安备案号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1302000101号